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谚语“春捂秋冻、不长病”被称为是经典的养生之道!
那么问题来了:产后妈妈适宜秋冻吗?
“春捂秋冻”非常符合中医的养生之道。但是……
秋冻的好处
天气逐渐变凉,昼夜温差很大,人的毛孔需要闭合起来以防着凉。如果过早就把厚衣服穿上,毛孔就会因为受热而开放,那降温带来的寒气就容易透过毛孔来伤人。
但“秋冻”也是有讲究的,不能随便冻,比如当气温下降时,一定要注意保护好头部,脚部和腹部。因为“寒从脚起,热从头散”,如果双脚受凉就易引发感冒、支气管炎、消化不良等。
“秋冻”有讲究 四个部位要捂好
1
腹部
腹部受寒易引起腹部经脉气血瘀滞不通,不通则痛。例如,有胃病史的人受寒后容易胃痛,经期女性受寒后容易痛经等。
2
双脚
“寒从脚生”,脚是全身怕冷的部位。加之足部皮肤薄、脂肪少,保暖性差,所以足部皮肤温度偏低,也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。
3
脖子
这个部位受凉,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;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,不利于脑部供血。
4
肩部
初秋时节,夜晚寒凉,人体肩部受凉时间久了抵抗力下降,容易被“风寒湿邪”侵袭肩部,可能出现肩周炎。所以,初秋时节肩部要注意保暖。“秋冻”需谨慎
五类人千万别秋冻
1
心脑血管患者
气温变化较大会使人的皮肤、皮下组织血管收缩,周围血管阻力增大,导致血压升高,也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,严重时可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、心肌梗塞等症状,甚至血管脆裂发生中风,引起偏瘫,危及生命。
2
哮喘和支气管炎患者
对于一些有慢性支气管炎的人,本身气道的防御功能就较差,容易被病菌、病毒入侵引起感冒、咳嗽、扁桃腺炎和肺炎。哮喘患者对气温、湿度的季节变化极为敏感,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哮喘。
3
胃病患者
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,防护不当就会使旧病复发。有些人在深秋吃冷饮,或喜食辣椒等辛辣食物,这些饮食习惯都极易引发胃病。
4
老寒腿患者
老寒腿患者在受寒时会使症状加重。老寒腿属于中医“痹症”范畴,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类风湿性关节炎、骨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病。受累的关节以膝关节为主,常出现关节疼痛,有时伴有肿胀,上下楼或下蹲时疼痛加剧。
5
体寒的女性患者
对于本身怕冷,尤其是一到冬季就手脚冰凉、小腹寒冷的女性来说,秋季时务必要注意自己脚踝、腹部、腰部等部位的保暖,避免加重体质的寒性,受到宫寒、月经不调等疾病的侵扰。
注意:盲目"秋冻",切不可取。
产后妈妈更要注意保暖
产后妈妈多气血虚弱,抵抗力差,比普通人更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,一定要及时添加衣物,尤其注意以下部位的保暖。
1头颈部
头作为人体“诸阳之汇”,是全身阳气旺盛的部位之一,如果受寒,体内阳气会散失大部;颈部是人体的“要塞”,是神经中枢重要的部位,更是心脑血管的必经之路。这个部位受寒,全身抵抗力都会下降。
2腰腹部
肚脐部位的表皮薄,皮下没有脂肪组织,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,对外部刺激敏感。若防护不当,导致寒气直中肠胃,就会发生急性腹痛、腹泻、呕吐;天长日久,寒气逐渐积聚在小腹,容易导致泌尿、生殖系统疾病。
3脚部
脚对头而言属阴,阳气偏少,是寒邪容易入侵的部位。脚部分布着人体重要的几条经络,一旦受凉,整体抗病能力下降,容易引发感冒、气管炎、哮喘、肠病、关节炎、痛经、腰腿痛等。